武士 (日本)

  武士是10世纪到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原为接受文武合一教育、负责文政或打仗的贵族阶层;后来演变为专指通晓刀法、佩刀不离身的的日本剑客。除了日本及受到汉语语系影响的国家以外,多种语言以日语的“侍”( さむらい  )来表示。武士的精神被称为“武士道”(Bushido)。

  武士在十二世纪到十九世纪中统治日本,江户幕府的四民等级中排名最高。由于性质类似,故经常和西欧的骑士或中国的武士 (春秋战国)比较。
  武士基本上皆为贵族出身,武士等级分为上士和下士,上士(上级武士)包括了大将军、大名、旗本、藩士等有官位与领地的贵族,和骑士非常相似,而下士(下级武士)是那些没落贵族的后人(乡士),或被所属的藩府所免职的浪人,虽有贵族血统但已不被重视,与平民无异。虽然下士能被幕府或藩聘雇当足轻,但出身不被承认,仅具备拥有姓氏和带刀等身份象征的权力,在服装打扮和居住的地方上不可僣越上士,如住所等级只能是“侍长屋”而非高级的“武家屋”,平时也不可以使伞或穿着丝绸等,收入不多仅足糊口,生活上不会比寻常百姓优渥多少;由于能借由战功获得提拔,出路与地位还是远高于平民,因此还是有不少下士热衷投身官场,鲜少有宁愿农耕隐居却不愿出仕的例子出现。
  另有野武士的身份存在,专指地方上有钱有势、进而组织武装私兵的土豪平民,这些人在地方上声望高影响力大,通常被统治阶级吸收,并赐姓晋身贵族之列。但在建制上仍然属于下士的乡士。
  忍者并非武士阶层,只算是大名底下收编的聘雇人员,一般只有平民身份,高级忍者相当于下士,故社会地位也较武士低。虽然也有些真正有上士地位的忍者,但严格上只属于幕府的特务或忍者组织的首领。
  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制下产生的武官,最初日本桓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在平安时代以前,除了奴隶,所有的自由人男子都有责任和义务成为被天皇募兵的对象。
  然而这些士兵必须自行补给和养活自己,很多人因此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选择在当地定居。人们可以通过交重税来免除兵役,这种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士兵在日本统称为防人。由于防人士兵的不正规,且又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平安时代初期被桓武天皇所废止。这种形式的士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武士。
  在平安时代早期(8世纪末—9世纪初),桓武天皇想要在北本州岛巩固和扩张自己的统治范围。天皇对本州北部虾夷人派出的北伐军缺乏士气和纪律,很难在战场上取胜。于是桓武天皇开始向地方世家豪族求助,提出将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给任何替代自己讨伐北本州的地方势力。这些弓马娴熟的世家豪族很快成为了天皇用来剿灭反抗力量的工具。为了应付征战,军人不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的,完全的专职军人--武士制度,也开始流行于日本国内。另一起源是守卫领主庄园的郎党与臣籍降下的王子。
  12世纪末,武士首领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幕府,统帅天下军政,标志着武士时代的来临。尔后的军事领袖多半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实施统治。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势力握有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幕府奉还政权给天皇为止。
  日本武士理论上必须是文武双全的人,除了要擅长剑道、马术、射箭等武艺,也须读书、习汉文、练书法、做文章;尤其兵法、韬略更是所须精通。品行、操守、勇气也都是被评鉴的范围,武士的道德被称为武士道。武士小学年纪就需现场参观死刑的执行,甚至上战场作战,日本战国时代,失去君主的武士会变成浪人。
  在20世纪,宫本武藏成为世界家喻户晓的日本武士代表人物;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五社英雄为诠释日本武士电影最佳代表人。
  日本历史上,除王公贵族外,只有武士才能佩长刀,一般平民是无权使用的(但是可以配带胁差)。武士佩刀一长一短,长刀为太刀或是打刀,短者为胁差,两把刀使用上有分野,长刀是主武器,胁差是备用武器,是在长刀损坏时,才使用的,平常不会使用,此外胁差也是切腹自裁专用的兵刃。按习惯武士出门之前,先会将胁差插在腰带里,然后用右手提着刀,走到门口的玄关处穿上鞋以后,才再将刀插在腰带里。刀佩带在左腰,是为了方便以右手拔刀。短刀除外,尤其是为配合盔甲的马手差(めてざし,Metezashi)短刀。
  此外,武士以自己的刀为荣耀,碰撞武士的刀鞘,会被视为不礼貌。这也是为什么日本人行走都是靠左边。刀佩带在左面,即使两个武士在狭巷相遇,他们的刀鞘也不会互相碰触。武士到人家中探访,也会先在玄关把刀解开,然后用右手提着,再进入屋内。用左手提刀入户,表示可以随时用右手拔刀,是不信任的表现。除非有合理的原因(左撇子),否则也会被视为不礼貌。
  日本刀显现了日本铸剑技术在中古至近代领先世界各国的地位。在中国明朝洪武年间,锦衣卫在大将军蓝玉官邸内,搜出近万把日本武士刀,朱元璋即以谋反罪逮捕蓝玉,处决相关谋反人士万余人;明军在外出作战时,也有相当比例的部队装备来自兵仗局所打造的或购自日本的倭刀。明末崇祯年间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提及“倭刀出鞘,暗室生辉”之赞许。
  《末代武士》:主要描述了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以1876年-1877年中的西南战争和明治维新作为背景。
  《七人之侍》(七武士):1954年4月26日上映的日本电影,黑泽明导演的代表作,故事背景是日本战国时代末期。
  《宫本武藏》
  《战国英豪》(原题:隠し砦の三悪人/かくしとりでのさんあくにん),黑泽明导演的作品,讲述的战国时代的忠心武将真壁六郎太经历险难拥护女公子雪姬再与主家的故事。
  《大镖客》
  《椿三十郎》
  《眠狂四郎》
  《盲剑客》
  《切腹》
  《大菩萨岭》
  《十三刺客》
  《风尘三侠》
  《人斩》
  《御用金》
  《带子狼》
  《柳生一族的阴谋》
  《小旋风纹次郎》
  《金钢狼:武士之战》
  《神剑闯江湖》
  《杰克武士》
  《琉球武士疯云录》:2004年manglobe动画公司首部原创动画作品。
  《SAMURAI 7》:2004年GONZO制作之电视动画,改编自黑泽明之真人电影代表作《七人之侍》。
  《爆炸头武士》:2007年GONZO制作之电视动画。
  《兽兵卫忍风帖》
  《异邦人 无皇刃谭》
  《风魔小次郎》
  《银魂》
  《新撰组异闻录》
  《宫本武蔵‐双剣に驰せる梦》:动画电影
  《战国BASARA》:2009年4月1日于TBS系播放电视动画
  《侍战队真剑者》:日本东映公司于2009年2月推出的超级战队系列第33部作品。
  《薄樱鬼》
  《漂流武士》岛津丰久
  源平和战时期
  平清盛
  平教经
  源义经
  室町幕府时期
  足利尊氏
  楠木正成
  战国时期
  武田信玄* 高坂昌信
  真田信繁* 真田昌幸
  北条纲成* 北条氏康
  上杉谦信* 直江兼续
  织田信长* 明智光秀* 柴田胜家* 黑田孝高* 竹中半兵卫
  前田利家
  伊达政宗
  毛利元就* 小早川隆景* 吉川元春
  山中鹿之介* 尼子经久* 尼子晴久
  宇喜多秀家
  石田三成* 大谷吉继* 岛左近
  户泽盛安
  本多忠胜
  岛津义弘* 岛津家久
  立花道雪* 立花宗茂
  长宗我部元亲
  锅岛直茂
  江户德川时期
  佐佐木小次郎
  柳生十兵卫
  宫本武藏
  大石良雄
  幕府末年
  冲田总司
  土方岁三
  武士道
  日本刀
  剑道
  时代剧复兴计划国际宣传组:武士
  东映京都电影城
  ^ 《大明会典·一百九十三章》:出征官军。所部参随头目人等,各一把莲明铁盔、青纻丝齐腰甲、青绵布吊线甲、倭腰刀、黑漆弓、真皮撒袋、矛枪、行兵仗局关领,兵部应付,装载前去,事宁交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