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数学教学论

  《新编数学教学论》  是 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涂荣豹, 王光明 ,宁连华。

  全书围绕一条内隐的主线在展开。这条主线就是把数学教学理解为既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又是数学知识结果的学习过程。对数学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范式, “思维活动”的教学与“思维活动结果”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分歧,但两者又不是根本对立的。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从传统的“结果”教学范式走出来,接受并领会“过程”教学范式,而且又能将两者有机融合,这是当代数学教育中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周友士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非常清晰,把握到位,正因为他对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有辩证的认识,使得在讨论数学教学原则、数学教学设计、数学知识教学以及数学能力发展等内容时,不仅合理地溶入了现代教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论题的解释更有张力,而且也自然地流露出作者鲜明的观点和认识。
  第1章 现代数学教育观  1.1 现代数学教育观  1.2 我国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及分析  1.3 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反思  第2章 现代数学观  2.1 数学的抽象性特征  2.2 数学的确定性特征  2.3 数学活动的探索性特征  2.4 数学的广泛应用性特征  2.5 数学的文化价值观  第3章 数学课程理论及其发展  3.1 什么是数学课程  3.2 数学课程论的研究内容  3.3 数学课程的发展  第4章 数学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启示  4.1 什么是数学学习  4.2 数学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4.3 学生的认知发展理论  4.4 数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5 探究性学习理论及其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  第5章 数学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5.1 数学教学及其过程  5.2 数学教学原则  5.3 数学教学方法的特征  5.4 数学教学评价  第6章 数学概念的教学  6.1 把握数学概念的本质  6.2 掌握数学概念教学的特点  6.3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式  6.4 数学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6.5 数学概念教学反思  第7章 数学解题的教学  7.1 数学解题学习是有意义学习  7.2 数学解题的元认知  7.3 数学题意的理解  7.4 数学解题方法的探究  7.5 数学解题的反思  7.6 数学例题的教学  第8章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8.1 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意义  8.2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原则  8.3 中学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第9章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9.1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概述  9.2 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情境的创设  9.3 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分析  第10章 数学课堂教学的提问  10.1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功能  10.2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类型和特点  10.3 数学课堂教学提问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第11章 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  11.1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构成及其功能  11.2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使用的基本要求  11.3 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操作艺术  第12章 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束  12.1 数学课堂教学结束的意义  12.2 数学课堂教学结束的类型  12.3 数学课堂教学结束的技能及其应用  第13章 数学课的备课与说课  13.1 数学课的备课  13.2 数学课教案的编写  13.3 数学课的说课  第14章 中学数学建模及其教学  14.1 中学数学建模  14.2 如何在教学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第15章 数学教育科研与写作  15.1 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数学教育的行动研究  15.3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选介  15.4 数学教育研究论文写作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中对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为了使大纲 、课标提出的目标能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各级教研部门用带有具体特征的各种行为动词对目标的具体涵义作出详细的描述,从而使目标要求的实现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用行为动词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等级的层次;再对各个层次中每个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要求,用行为动词做出更加细致的刻画。像“了解”这个层次的目标,就用“叙述、复述、表述、默写、记住、指出、知道、识别、填写、解释、改写”等行为动词来刻画。具体的诸如:复述有关数学知识的定义、定理、法则、性质、公式;指出、认识具体数学符号、图形的直接意义;正确默写有关数学公式、法则;记住重要的常用数学符号;在教材内容文字相同的条件下,模仿式地完成作业习题等等。  通过与每个层次及水平对应的行为动词,以及对应的习题来达到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师一看就懂,易于把握。教学中的这种落实,是能看得到的落实,尤其是在考试中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3.每章、每单元和每节课都有细致的目标  我国在落实教学目标上对双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教学目标细化到每章、每节、每课,教师严格按照这些层次的目标进行教学,而且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需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切实可行的步骤,一步不落、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些做法与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目标教学(认知、能力、情感)在形式上有某种联系,因而一拍即合,似乎获得了一定的理论支撑。课堂教学中对各个目标的落实,还体现在教学的例题和练习题中,通过模仿性练习题、干扰模仿性练习题、选择运用性练习题、选择组合性练习题、综合运用性练习题等体现不同目标层次的数学习题的训练,来确保对各个目标要求落到实处。这些细致的目标实质上以知识、技能为主,而教学成效的检测最终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目标是否达到,虽然也兼顾能力目标,实际是辅而不为。在很大程度上目标的细化还是应试的产物。